9月11日上午,我校校友(本人要求不記名)定向資助學生李某座談會在教學綜合樓四樓會議室舉行。校長張永鴻、受助學生及家人(奶奶)、學校資助中心、受助學生班主任及相關領導到場。
據(jù)了解,受助學生家住瀘縣奇峰鎮(zhèn),家里還有9歲的妹妹和7歲的弟弟在讀小學,母親在弟弟出身后不久就離家出走,至今杳無音訊,爺爺、奶奶在家務農(nóng),父親無文化,在工地上打零工,收入甚微,全家的生活開支都壓在父親一個人的肩上,家庭條件相當困難。
資助人是建校2006屆畢業(yè)生,瀘縣人,本人要求不記名,現(xiàn)在云南從事建筑施工工作。因感恩于自己在建校讀書期間,學校及眾多老師對他本人的關心和幫助,才主動向老師提出要匿名資助學生讀書的愿望。在學校資助中心的牽頭下,學校物色到正在學校食堂勤工助學的瀘縣奇峰籍學生李某,經(jīng)與受助學生家人商量,作此決定。捐資校友表示:每月資助該生300元,直至中專三年畢業(yè),還可以資助到大學畢業(yè)。受助學生及家人(奶奶)在了解了資助校友的義舉后,感激不盡,奶奶說:還是建校的老師好,怪不得社會上對建校評價那么高,是你們培養(yǎng)的學生使愛心得以傳遞。受助學生李某表示要珍惜師兄資助,更加努力學習,積極進取,將來回報社會。
長期以來,瀘縣建校高度重視獎學、助學工作,專門成立資助中心,統(tǒng)攬學校資助工作,除完成國家相關資助政策的具體落實和高效運作外,還積極倡導校友、企業(yè)、社會人士對貧困學生、品學兼優(yōu)學生進行各類資助。去年,就有一家企業(yè)出資10萬元設立助學基金,以獎勵和資助品學兼優(yōu)的建校學子。另外,還時常有校友通過各種方式表達愛心,傳承建校文化。
張校長講到:建校有眾多成功成才人士作為資源,學校倡導人人皆可成才的辦學理念,一個學生的背后就是一個家庭,絕不因家庭貧困而讓學生輟學,學校會把互幫互助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一直傳承下去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感動 | 同情 | 無聊 | 憤怒 | 搞笑 | 難過 | 高興 | 路過 |